我们来表演一个正确的方法:
儿子说:“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爸爸说:“是的,听到你这么说,好像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试图告诉孩子,我听懂了你的情感)。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感受,依然可以发泄、且安全的存放于家,家的功能,父母的功能就比供给吃喝睡更大更强,更可靠。
有所立,求其破!
“没错 ,学校的东西根本就不实用。”儿子接着抱怨。
父亲说:“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你发现父亲没有评判甚至连反问都不是,而是深深的体会了孩子此刻的感受,好像是重复,但却不是完全的重复,玄机是?
此话虽然肯定了孩子的论断,却被偷偷的冠以“你觉得”和“对你”两个限定语,这是要敲黑板的关键知识点哦,因为它比孩子那句抱怨的话更加“细化”,暗暗透出,这仅仅是你现在的感受!
儿子说:“对,学校的不一定都对我有用。你看Tom,他现在打电脑游戏多爽,还能赚钱。”
“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父亲还是在用好奇平静的语气,虚心的向孩子了解情况,没有评判(继续加了“你觉得”)。
我相信这时候父亲内心出现了撕扯,父亲的内心肯定想讲出自己的想法。如“读书才是正途,你现在只是还不知道”,儿子就会跟你辩论,儿子一旦跟你辩论,最后达成结果就是跟你说也没用,你也不能理解我。
儿子说:“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是这样,现在他有自己的收入,只是不太多,如果以后能当上大主播......"
“怎么才能当上大主播呢?”父亲继续推进这个思想实验的探索。
“要看透这个游戏的所有机关,还要能夸张的表演技能......”
"你觉得Tom能不能成为大主播?"父亲投石问路。
“有点难,他经常都是三分钟热度,我都没见过他能够好好的操练过一件事”儿子开始出现了沮丧的表情。
但,父亲也没有兴奋。虽然目的差不多达到了,如果这个时候兴奋的话,父亲的那种自我满足会又让孩子的挫败感油然而生的。
父亲这时候说:“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决定。”(继续用“你认为”夯实得来不易的思想实验结论)
儿子点着头说:“嗯,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没有过人的,超尖端的技能会很吃亏的。”
然后父亲接着说:“学习,训练很重要。”
儿子说:“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那么可能连学一些好技能的门都没有了。”
“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今天学校进行英语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又不合格”,感到充分安全的儿子,终于放心的把触发自己“弃学”的现实问题“供”了出来。
你看,讲到这儿,孩子跟父亲敞开了心扉说了自己的痛苦的根源,是来自于测验成绩很糟糕,而明眼的家长都知道,这是一个摆在孩子面前的挑战,而不是什么淹没他未来的洪水猛兽。
把问题瞄准了,集中精力,开个头脑风暴会议,我们开始正确帮助孩子的时机到了。不单单为了考好这个测试,而是陪着他寻找困难面前继续前进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