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家长反馈说:孩子做题时老是漏题,特别是考试时,每次试卷发下来,总发现有一两题会漏做。真不知道是孩子故意不做,还是因为粗心遗漏的?这对注意力缺失的孩子更加明显,这类孩子有着突出的优点和缺点,他们通常聪明、活力充沛、拥有高度的直觉敏感度和创造力,但是生活当中不爱整洁、性格冲动、丢三落四,导致考试经常丢分。造成孩子看错字、漏题,以及生活邋遢,丢三落四的原因有很多,今天在这里重点了解一下秩序感。

一、什么是秩序感?
有人说,秩序感是指物体摆放的空间和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比如鞋架一般都是放在进门的门口,通道的右手边,这样方便我们在出门时进门时换鞋。也有人说,秩序感是自己内心对于某一确定目标按要求和标准达成的自我要求程度。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明白自己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还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也就说秩序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秩序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外部表现;另一个层次是秩序感在心理层上的内部表现。与此相对应,秩序感可以相应地分为:内部秩序感和外部秩序感。二、秩序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秩序感是先天而来的。目前相关的生物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研究都表明:胎儿对秩序感就有了生物感应; 3个月大的婴儿喜欢与体现对称、比例、均衡的人脸交流,从而获得秩序感,满足心理需求;
3岁前的幼儿有着强烈的安全需要,当被置于杂乱无章、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会哭闹;秩序感觉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在心理体验上会深化为安全感、归属感。另外,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2~4岁是个体秩序感发生发展的敏感期,3~4岁的宝宝如果有着良好的生活秩序习惯,当他们6岁之后,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自如与和谐。
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秩序感发展一般是从外部秩序感到内部秩序感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将环境中建立起的秩序感内化成一种心智。当这种心智形成时,孩子的秩序将不依赖具体的感官,即使不用眼睛去看,他也能记起大部分生活物品的摆放,同样,做起事情来也更有条理。这也就是说,外在秩序感的建立,能够促进孩子内在秩序感的养成。三、秩序感差或者无秩序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我们通常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一定的秩序感,使得他们在做事情时,可以按照步骤有条不紊的去进行,不慌不忙的去完成相应的任务。但是,结果往往却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并没有一定的秩序,让家长们费尽了心思。 (1)孩子早上起床之后,不知道要先干嘛,出现思路不清的情况。
(2)孩子在写完作业之后,丢三落四,把自己刚写完的笔都不清楚放在了哪里。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是他们没有秩序感的表现,缺乏了相应的秩序感就会给他们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孩子没有“秩序感”会带来哪2种后果?
1.做事情缺乏专注性
秩序能够带来稳定和安全,它能使人集中注意力,并能提高做事效率。孩子缺乏“秩序感”就会让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步骤去做,自然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理上的紊乱,在一件事情上的投入也就降低了下来,从而导致孩子在做事情时,会缺乏专注性。孩子在做事情时,没有了“秩序感”就会导致他们缺乏相应的专注性,常常会表现出:(1)孩子在做事情上,会更加容易的受到外界影响,从而无法认真完成这件事情。
(2)孩子会在做事情上,显得效率十分低下,比如,会在作业写到一半的时候,玩起橡皮擦,不能够很快地完成这件事情。
而这种做事情专注度差,就会让孩子在做事情时,时常出现纰漏。2. 做事情没有条理性
孩子没有“秩序感”同样会导致孩子在做事情上面缺乏相应的条理性。缺乏条理性的孩子在做事情上面会极度的慌乱,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所以会导致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可能性极低,即使他们完成了,也会花费比别人要多一倍的时间。比如: (1)有些学生习惯跳着做题或者倒着顺序做题,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遗忘!或者在考试中,通篇试卷看到哪里就先做哪一部分;
(2)看故事书、看课文喜欢跳着看,只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不喜欢就跳过不管;
(3)在写完作业装书包时,会非常混乱的往里一丢,到了使用时,翻箱倒柜也找不着,因此还有的经常遗失随身用品和文具。
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孩子没有“秩序感”,从而让他们在做事情上面缺乏相应的条理性。四、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获得满足时就能产生快乐,因此,在孩子发展秩序感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与培养,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1、注重培养学习习惯,防止漏题、读错题
(1)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最简单的就是在做题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用尺子逐行看题,一行一行的看下去,避免看漏!在平时阅读各种书籍时,鼓励孩子以指读的形式一字一句的读出来,在平时漏题孩子的朗读中发现了很多漏读跳读的情况,不能马虎!
(2)培养孩子爱检查的习惯。把上面的习惯做好了一般就可以避免大部分的漏题了,但是免不了有漏网之鱼,所以保险起见检查也很重要。平时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的形式,增强孩子的检查的动机,可以通过代币制的方式进行。
但仅仅只关注学习习惯,却忽视生活中做事的条理性,也是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学习上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生活习惯密不可分。2、通过家庭环境整洁性来构建孩子内心的秩序感
促进孩子秩序感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环境。对于孩子的生活范围来说,家庭和家人是环境最重要的部分。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可以从保持家里环境整洁开始。一个人对房间物品的摆放,反应内心对事物的掌控。外在环境的有序或混乱,会直接影响内在思维的条理性。可以这样子做:(1)耐心培养孩子归置秩序的技能。将家里的东西分好类别,把不同的物品做好的分类和放置清楚。例如当他玩完玩具后,乐高放到蓝色盒子里,汽车放到红色的箱子里面。
(2)培养孩子自主、动手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动手,收拾自己的玩具,自己穿衣服,脱衣服,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秩序感,还有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玩具,比如拼图等,可以让孩子尝试着玩一玩。

3. 给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
孩子的“秩序感”并不是凭空而产生的,是需要家长帮忙去培养才行。(2)日常生活作息中做事的合理顺序。例如:先洗手再吃东西,先刷牙再洗脸,顺势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生活之中,慢慢的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他们的执行能力和独立性就能够慢慢的形成,最终将“秩序感”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