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与分离焦虑

心理学家Bowlby(1980)认为,依恋使婴儿与照料者间建立了一种长期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感关系,照料者成为他们心中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对象。这种亲子关系往往内化成为人格中极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型”,或是期待中的依恋对象。这种形象可能在他困难时给予帮助,孩子能和这些形象进行自我交流,并成为未来(儿童期- 青春期- 成年期)亲密关系的标准或导向。

心理学家Hazan 和Shaver认为,婚恋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以提高生存的机率及安全性,并列举了两者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寻求与另一方的亲近,当另一方在身边的时候会觉得安全和舒适,当与另一方分离的时候会感到焦虑,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都会抚爱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都会进行“身体交淡”等。

心理学家根据早期儿童依恋类型对成人依恋作了分类:

1、安全型

据估计约有约56%的人群在爱情关系中体现为安全依恋型。安全型的个体对早期关系的看法恰当,能较好地评价依恋关系。这些人可以很容易的和爱人接近,并且可以非常惬意的依靠他们的爱人。他们通常对恋爱关系比较有信心,很少担心被抛弃,也不担心别人和他们太过接近。这类人对关系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也是离婚率最低的人群。

2、焦虑/矛盾型

大约有20%的人在恋爱关系中被学者称为“焦虑/矛盾型爱人”。这些人通常会比他们的爱人更为迫切的想和对方接近,而且常常抱怨他们的冀望似乎不愿意像他们所冀望的那样和他们接近,“矛盾”在此描述的是一种频繁的爱恨交织关系。他们在恋爱中总带着被拒绝的预期,认为感情是易变的,害怕被抛弃,易嫉妒,经常感到伴侣不够爱他(她)。这类人在他们的恋爱关系中表现更多的强烈情绪起伏,与恋人的争吵后更易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出负面评价。

3、逃避型

据估计,大约有24%的人在爱情关系中不会因为与伴侣的亲密而感到舒服。他们不允许自己依赖他们的伴侣,并且会因为和他人太过亲密而感到不安。他们经常说:我宁愿靠自己也不愿意靠别人,我不喜欢对别人谈论自己,没有亲密情感的一生,我也能过的不错。这种依恋类型的特征包括:尽量减少人际交往、避免亲密关系,以保护自己免于承受被人抛弃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这类人在性行为上相对更易随便从事,因为这样能够使得他们既可以获得身体上的亲近,又可以避免情感上的亲密可能带来的脆弱,进而承担可能被抛弃的痛苦。

心理学基本概念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留言咨询 / 预约课程
1.您的姓名
*
2.联系方式(微信/电话)
*
3.孩子年龄
*
4.咨询课程
*
验证码
 换一张
*
提交
敏于行睿智小屋

地址:海珠区江南大道中82号创展自由港1306(地铁二号线市二宫E出口)

电话(微信):18688388630

客服QQ:2049930983         E-mail:iqsmart@qq.com


预约咨询:吴老师
姓名
*
年龄/孩子年龄
*
电话
*
咨询问题
*
验证码
 换一张
*
提交预约线下测评申请

乘车指南

(所在路段:江南大道中、市二宫地铁站)

1.地铁:广州地铁二号线市二宫站E出口右手20米广发银行楼上

2.附近公交车站:

江南大道中(281米):86路、14路、190路、544路、82路、186路、192路、88路、823路、29路、253路

基立下道(390米):B5路、129路、551路、65路、222路、220路、276路、811路、285路、93路

基立村(347米):14路、5路、192路、276路、44路93路